繪本介紹:《博物館之書》
先從外表感覺一下這本書吧,豎直式又偏大的版式、精裝的外殼,給人一種精緻的重量感;從書背精細呈現歷史印漬感的紅色,到封面搭配的溫暖澄黃色看來,這本書在飽滿的色彩中透露著一種熱情明亮卻保有沉穩莊重的平衡感;封面上方如太陽般放射的線條也好像正散發出知識的光芒,讓人眼光不禁順著這線條,好奇地想進入畫面中間---那棟空白的建築物隱隱開啟著的小門,想翻開書,看看這到底書中呈現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第一個翻開的蝴蝶頁,就發現這本書的繪圖者理查‧荷蘭所使用非常特殊的繪圖手法,利用黑白染印,創造出歷史和文物的時間感;再搭配色鉛筆淡色的手繪插圖,以及特別點綴(顏色鮮豔)或融入染印風格(黑白灰階)的拼貼方式;在圖像交錯的安排中,讓我們看見了博物館外觀和世界的樣貌;而畫面中間一連串博物館的染印圖像尾端帶著的箭號,與右上羅盤箭號之間,因方向的導引也產生出了視線的聚焦點:那空白好像博物館般的建築物---而其中,小門依如黑洞吸引著我們。
全書共分為八章(這樣的說法好像有點死板,有點籠統),但等你讀了作者珍‧馬克的文字,會驚然發現:好像跟著作者的描述、其所帶入的神話故事、和在文章中建立的歷史脈絡,去了一趟豐實、不可思議的博物館之旅;而這趟旅程,最美、最妙的是:竟能穿越了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間來回穿梭;在遠古和近代、在現實和傳說間來往堆積起「博物館」這一你可能認為帶著知識性的名詞或概念。
珍‧馬克是一位青少年小說家,這本《博物館之書》經由她的文字,原本認為的知識性讀物就好像化作了一本小說;以書中第一章的第一小段文字來舉例:
「走近一棟建築,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
請想像:下雨了,眼前有一棟建築,大門敞開,不收門票,你決定進去躲雨。
它看起來像是古希臘的神殿,在拜神的場所,你最好保持安靜。」
簡單的五十字中,帶領讀者進入了情境的描述和產生身歷其境的行動感,開啟了想像的好奇心、也帶動了思考。從戲劇性、帶點誇張的描述和鮮活的對話方式開始帶領讀著接觸最初的博物館形象,我猜想,不管是何年齡的讀者一定都會和我一樣,興奮地產生:「嗯!真有趣…進來這不知什麼地方的建築真是進來對了!」這樣的慶幸感呢!書中的文字繼續帶著我們到古希臘溯源博物館這一詞從何而來,和繆思女神又有什麼關係?接著到歐洲看看收集聖物、最後變成珍奇室的有趣經過;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瘋狂喜歡收藏世界的收藏家?哪些因為他們的東西裝不下變成了一座座博物館?博物館的形式那麼多,有沒有可能是一整個城市?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到底應該收藏在哪?由誰收藏呢?又到底哪些東西是真的值得收藏的?還有很重要的問題:收藏的東西越來越多,空間在哪裡?看完整本書,不知不覺增加了思考的觸角;也許不會馬上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會在身上隨時帶著一座博物館:收藏新的問題,展示新的答案。
書中圖畫和文字的版型安排也是值得令人注意的創意之處,有時把文字安排在圖像中表達意義,有時文字本身又化作圖像(或圖像的一部分)。而書中每一幅全景都有可以注意的邊框效果,用插圖、背景圖、或甚至頁碼的相互安排造成特殊的邊框效果,有時好像置身博物館建築中、有時在收藏家的地下室內、有時像站在海上、或進入一個城市…。
而封底之前的蝴蝶頁,與之前的蝴蝶頁映照相反的效果,投射出的是博物館「之內」的內容;而投影的光線從畫面左下角一扇門開始不斷擴張至右上方,造成超出書頁的效果,呼應著書中最後收藏與回憶無限的概念,彷彿說著這本《博物館之書》只是認識博物館這概念的開始;也好似說著博物館只是收藏世界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記憶與生活中,擁有屬於自己的珍奇室---套一句書中最後的文字:「我們隨時都在收藏,想停也停不了」!
闔上書本,純黑的封底,自然而然又把視線聚焦到露著澄黃色光芒的小門;閱讀過了本書,自己走了一遭,博物館不再是像封面呈現平面的空白建築;而建構飽滿成了有深度,有長、寬、高的側景,知道門內的收藏品是無限,門外的世界又何其廣闊!
門是半開,還是半掩?它,就在這兒等著我們,來去自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